close
今年九月突然接到一通陌生電話:
『請問您是廖老師嗎?您認識陳麗姮嗎?』不安的情緒就這樣湧上心頭。
『我是麗姮的女兒,我母親五月份因癌過世,
她生前留下好多中國結線,我問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要,請問老師要嗎?』
我專程約了時間去給麗姮上香,順便載回七大箱繩結材料,
麗姮女兒說:『把線送給可以編出漂亮作品的人,相信媽媽會很安心。』
牆上掛著當年麗姮參加師資考試的作品,
我問那兩個孩子:『讓媽媽的作品一起參加展覽好不好?』
當下孩子哽咽說:『謝謝老師,媽媽一定會非常非常高興』。
面對著電腦一字一句的說這個故事,
記憶起我和麗姮最後一次見面是在921地震後,
她冒著大雨用摩特車載一箱汁多甜脆,台北買不到的水梨說:
『這是我爸爸在鄉下種的,送給老師』
回想那時麗姮說話的聲音表情,如果是現在她一定想對我說:
『很高興可以參加這次中國結展覽,
謝謝老師幫我的作品重新換了外框,就像新的一樣。』
文字:廖淑華20111101
給麗姮上香時就好像是以前在一起編結的感覺,只有歡樂就是沒有別離的哀愁,
展前為她寫這篇文字刻意不感傷但不聽話的淚珠卻不斷往心裡流。
昨天開展麗姮那兩個孩子也來 了,
孩子告訴我:媽媽的作品看起來非常美,而且很有氣勢。
麗姮提早離開繩結工藝這個圈子,
最後能夠將她的作品展出,我心裡也安心些。
孩子送我7大箱的線,其中一部分我送給了學生,編出圖C作品一起參展。
全站熱搜